SELANGOR

将推翻暴政进行到底

中秋节专题评论。
中秋节专题评论。

林宏祥(时事评论员)

作为传播讯息、号召人民起义推翻暴政的工具,月饼如今吊诡地贵得让穷人买不起。暴政下百姓有共同的感受,更需要共同的语言,让感受化成瞬间并发的行动,改变现状。自古以来,专制政权都封锁资讯,让相同感受的人活在各自的世界,因鲜少对话、串联而固步自封,最终把时间都花在恐惧地揣想他人的世界–这厢紧张兮兮,那厢小心防备。

“烈火莫熄”转眼已15年。1998年9月20日,数万人上街,从国家清真寺游行到独立广场,高喊马哈迪下台。短短15分钟路程,一走就是15年。马哈迪终于下台,马哈迪主义却阴魂不散。那个没有面书的年代,资讯如何传播?传单周三完成设计、印刷;负责人周四上门认领,周五到清真寺逐一塞进信徒的鞋子里–约定你的双脚,上街抗议。

后709年代,面书几行字,上万的“分享”,瞬间成就了万人集会。只是,在这个不再需要把字条塞进月饼、鞋子的年代,“讯息”有没有转变成更深化的论述,作为社会共识的基石?换言之,我们是否准备在一个资讯相对通畅的年代,打造共同的核心价值,来支撑彼此对未来的憧憬和想象?

 化解矛盾创造理想社会

具体而言,我们来到了一个局面:曾经扬起改革旗帜、与我们并肩上街齐喊废除《内安法令》的战友,今天却因宗教因素,默许甚至支持打压非主流教派(什叶派)、少数群体(如同性恋者、叛教者、穆斯林选美参赛者等)。

而我们要拿出什么标准,解决此分歧?当自由遇上禁忌,15年前我们上街时心中所追求的理想社会,会如何化解这个矛盾?难不成“烈火莫熄”积累的15年成果,不足以让我们解决一个“穆斯林能不能触碰狗”的小问题?

当然,人权撞上宗教教义、种族情意结,是每个社会都会面对的矛盾–在马来西亚嘲讽“要稳定不要乱”,对中国的“稳定压倒一切”却噤若寒蝉之士亦不少。话说回来,在巫统牢控话语权的制度里,对抗主流舆论注定吃力不讨好,尤其是靠选票生存的政治领袖。也因为这样,掌权的国阵屡试不爽,以种族、宗教、性别课题分化在野力量,化解“改朝换代”的来势汹汹。

被保守议题牵着走

也许我们应该问:具备影响力的公民社会,尤其是以马来穆斯林为主的公民组织/领袖-究竟在哪里?因为能持着一定威望来介入宗教、性别等议题争议的马来公民组织实在不多,导致巫统不仅垄断了权力机关,其外围组织如土权、JATI等更主导舆论,堵住开明论述的拓展。

久而久之,马来西亚社会,尤其是马来社会,甚至部分民联领袖,都被保守议题牵着走。抗之,吓走保守马来票;附之,则被城市精英视为“与巫统同样保守”;沉默,当然就被批判为“虚伪”了。

   建立共识壮大公民力量

 在面书的年代,资讯相对流畅,但其设置却让人不自觉地困在自己的世界里。你只赞你喜欢的专页和你认同的状态。一般人不太可能去关注一个保守宗教司的专页,更不会有耐性去理解他的想法。一个滔滔不绝叙述宗教司如何能引经据典治国的死忠粉丝,无法回答宗教司能否提呈预算案的提问。

同样的,某些群组兴奋地议论西方启蒙、文化复兴的思潮,却无法回应选民申诉垃圾阻塞沟渠、交通灯失灵的抱怨。如果各别社群在多元社会里没有共同的一把尺,民主就很难建立起来。

原本因对抗暴政而走在一起的人,如今却发现过去15年留下的回忆,无法给未来15年指引方向。我想,公民社会是时候走出彼此的圈子,相互激荡,建立共识,壮大公民力量,守护15前的成果,开拓15年后的可能。当下的月饼已没有字条,把字条塞进鞋子的年代也已不复存在,但推翻暴政的斗争,还是要进行到底。

 


Pengarang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