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赛君与丈夫拉惹婚后育有3名孩子,全家人在中印文化交融下幸福过活。
NATIONALRENCANA PILIHANSELANGOR

屠妖节特稿:华妇走入印裔家 演绎文化交融之美

撰稿:黄腾辉

多元文化,是马来西亚最美丽的一道风景。百花齐放,相互交融的各族文化,实在的体现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。当中华文化与印裔文化在同一屋檐下相遇,华裔女子萧赛君与丈夫拉惹以自身的故事,展现了文化融合的美好一面。

华裔女子萧赛君嫁入印裔家庭后,从家婆身上学得一手好厨艺,如今在屠妖节备上满桌印度风味的咖喱或年饼都没问题。她更尝试融合华印风味的菜肴,让家人品尝到融合两族口味的美食,以食物展现文化交融之美

来自雪兰莪巴生的萧赛君(47岁),20年前嫁给印裔丈夫拉惹阿鲁慕甘(Raja Arumugan)后,与夫家相处融洽。

萧赛君多年来在屠妖节前一周会与家婆一起制作年饼,除夕夜则准备一桌佳肴庆祝屠妖节开放门户。家婆成为赛君“偷师”的对象,如今掌握一手印度风味的厨艺。

“我向家婆偷师了不少好厨艺,好比如何烹制羊肉咖喱、干炒辣鸡(Varuval)等,一起下厨也成为婆媳促进关系的好时光。”

萧赛君配合屠妖节接受《当今雪州》专访时说,自己当年刚嫁给丈夫时,夫家并未要求自己必须依足印裔风俗习惯,惟家公和家婆希望自己懂得祭拜神明之道,以便日后可协助丈夫。

印裔家庭祭拜神明的贡品vadai、pongal和 kesari。

“所以,我略懂兴都教徒的祭拜方式,包括该准备的贡品,如甜品拉杜(Ladoo)、瓦蒂(Vadai)等。”

夫家共庆中华节庆

虽然来自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全然不同的华裔家庭,但赛君结婚后与夫家的相处并没有太大问题。不谙淡米尔语的她在生活上以马来语与家婆沟通,偶尔也会用上一些简单的淡米尔词句,而家婆也愿意耐心的教导她有关印裔家庭的文化风俗。

“家婆已70余岁高龄,所以我如今开始帮助家婆处理屠妖节的应节事务,也包办了屠妖节年饼的烘焙工作。”

她笑言,随着自己嫁入印裔家庭,连带父母也更深入了解印裔文化。父母每年在屠妖节当天都会过来与赛君的家公和家婆拜年,一起共享“印裔团圆饭”。

文化交融是相互接触、交流,进而相互渗透和学习,融为一体的过程。除了萧赛君受印裔文化影响外,她形容夫家也是如此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。

“丈夫拉惹喜欢中华文化,每逢农历华人新年除夕夜也一定陪我回家,与父母一家共享团圆饭、一起在初八晚拜天公、一起庆祝华人节庆等。在我的家里,不论华裔节庆或印裔节庆,我们都一起庆祝,热闹不已!”

她说,在华人庆祝九皇爷诞时,夫家甚至也持九天的素食,丈夫和孩子这段期间都会陪自己茹素九天。

有趣的是,学了一门印度风味菜肴的手艺,丈夫却不好辣,反而衷情肉骨茶、咕噜肉等的东方美食。所以,赛君就尝试融合华印口味的菜肴,让丈夫和孩子能品尝到融合两族风味的美食。

男方深情打动芳心

丈夫拉惹(左)与萧赛君穿上一身亮丽的印裔传统服装。

尽管华裔与印裔通婚在我国相当普遍,惟两族之间的文化和生活习俗毕竟有所差异,萧赛君当
时选择嫁入印裔家庭,也令父母操心女儿的婚事。

萧赛君说,父母当初担心自己嫁入文化和生活背景完全不同的印裔家庭,会令未来的婚姻面对
诸多考验。所幸,丈夫拉惹的长情和坚持,最终令赛君的父母电邮,成就这段美好姻缘。

“父母以前的思维比较保守,会顾虑我婚后是否能真正融入印裔文化的家庭,不过丈夫最终以
诚恳的心打动了父母。”

她在嫁入印裔家庭20年来,自言并未面对文化差异的大难题。

赛君是在17岁中四那年在学校认识转学而来的丈夫拉惹,彼此认识,甚至拉惹后来远到澳洲
深造,也每周寄上一封情信和两通长途电话,让赛君感受到其真心,才决定嫁给对方。

油灯.米绘迎接光明

我国印裔同胞将在11月4日迎来屠妖节,哪印裔家庭一般上如何迎接这个传统节日呢?

萧赛君说,印裔家庭在屠妖节前夕必须在屋外点上油灯,寓意着迎接“光明”的来临。

印裔家庭在屠妖节前夕都会在住家源自制作米绘(Kolam),寓意为家人添喜气。

“一般上在除夕夜,妇女们也会在院子里制作米绘(Kolam/Rangoli)。米绘是印裔家庭的传统佳
节装饰,因为印裔社会大多喜欢多姿多彩的景象,而佳节前夕在门前制作米绘,可为家中增添
色彩。”

她在屠妖节前夕也会与女性家人在院子里制作米绘,除了上网学习设计图案外,也会发挥创意设计各式米绘图案,为家里添喜气。

此外,印裔在屠妖节当天晨起会以麻油滴在头上按摩,寓意驱走衰运,迎接光明。

“之后,我们必须在长辈前蹲下,触摸长辈的脚请安,以获得长辈的祝福。”

萧赛君趁屠妖节前夕,在住家源自里制作米绘。

 

丈夫拉惹(右)趁休假期间陪同妻子萧赛君制作屠妖节年饼。
屠妖节前夕,萧赛君开始制作姆鲁古。

 


Pengarang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