班达马兰新村是雪兰莪第二大规模的华人新村,大路口的“鸡公碗”地标。(当今雪州图)
NATIONALRENCANARENCANA PILIHANSELANGOR

【新村志】码头风情.清晨肉香 伴随班达马兰新村蜕变

新村是马来西亚华人聚居的社区,在1950年代陆续形成,也是英殖民政府切断马来亚共产党游击队资源,所实施的毕利斯计划。

 

雪兰莪如今共有77个新村,即42个传统新村、19个渔村及16个重组新村, 分布在9个县。

 

每一个新村蕴含其历史背景、地缘性、籍贯与文化特色,《当今雪州》本期走访三多村──巴生班达马兰新村,即肉骨茶海鲜多、神庙多及福建人多,可谓 是全马最大的福建村,住家多达1752间。

 

撰稿:潘丽婷

新村老板屋,记载村民过去开耕新家园到落地生根的美好记忆。(当今雪州图)

班达马兰新村成立于1951年,原称巴生港口新村,1953年改称班达马兰新村,是雪兰莪第二大的华人新村。 

班达马兰Pandamaran之名,源自达马树Pokok Damar。Damar是树脂,在马来群岛,树脂的传统用途是作造船的粘合剂及上色油。某些树脂则可以当作滋阴的保健品,因此在马来群岛自古已有树脂采集者采集树脂为生,而他们被称为“pendamar”。

老杂货店,为新村人提供获取物资的便利。(当今雪州图)

沼泽地变繁华新村

班达马兰新村管委会主席(村长)柯金胜(55岁)表示,班达马兰新村最初是一片沼泽地,只有“后尾芭”有华人聚居,大多从事农耕、捕鱼为生。

“1951年,英殖民政府下令将分散在万津7、8支(现称昔江港)、小村落的华人,全部迁往集中营。他们主要从事种植咖啡、可可、割胶等务农活动。”

根据柯金胜从当年负责班村迁移的移民官口中得知,迁入的居民先落脚移民所,登记户口后,按家庭人口分地落户,并获得一些资助用于搭建住房。

“当时整个村庄被围起来了,只有三个出入口,每天上午7时开门,让村民外出至7支、8支或巴生一带工作,晚上则实施宵禁。”

他说,班村独特之处在于除了华人外,1、2和3区还有一些印裔村民,而第4区有马来人居住,他们主要是公务员,如警察。屋子如今还保留着新村板屋及马来高脚屋的特色。

“各族人民在班达马兰新村内和谐共处,没有任何纷争。”

柯金胜

生活与码头息息相关

随着时代的发展,新村从务农、码头工人的时代,逐渐走向运输、报关行、轻工业等领域,例如食品制造、加工厂等。曾经有一家著名的牛皮加工厂,使得村内外的经济蓬勃发展,年轻人不再外流,仍能在村内轻松找到就业机会。

柯金胜的父亲是一名码头工人,班村当年80%的男性都在码头从事苦力工作,对年轻女孩来说,码头工作是个铁饭碗,成为结婚的好对象。

班村与毗邻的南港为这里的村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,孩子们在闲暇时会前往玩耍,观看大船,而青年男女在夕阳下则情话绵绵。每逢元宵佳节,通往吉胆岛和五条港的皇家桥都会成为青年男女涌往捞柑的地方,希望能够捞到好的姻缘。

此外,每逢农历新年,附近的军事机场会对民众开放供参观,人们只需支付5元即可乘坐飞机到上空转一圈。

班厝展示各种有关新村与巴生的旧物品和照片。 (当今雪州图)

邮轮爆炸大逃难

1980年南港发生的邮轮爆炸事故,如今在许多班达马兰老村民的心中仍记忆深刻。

柯金胜当时就读小学四年级,因此事故被学校遣散回家,但他并没有感到害怕,只觉得好奇不已。

据他所知,当天发出了数声巨响,许多人感觉到土地震动。在靠港的地方,有3、4个人被炸落的铁片砸死。

“许多人担心会再次发生爆炸,老人牵着小孩,年轻人收拾行李过桥,大家似乎都往巴生逃难去了。”

他笑称当时家里有很多孩子,而父亲只有一辆摩托车,所以家人都选择留在家里,没有“逃命”。

柯金胜还回忆起一起轰动全村和全国的凶杀案,即一名家翁发疯杀害了媳妇和数名孩子。

“这也是听村里的老人提起的,我们无法确认真实情况。涉案地点并未传出闹鬼之说,如今在那里修建了‘拿督娘娘’庙。”

班达马兰新村的早餐,少不了肉与白米饭,非常有饱足感。 (照片:新村ing)

早餐少不了饭与肉

说起班达马兰新村,早餐都是与众不同,大口肉、大口饭下肚,以保持体力干活去。

为了让访客更了解班达马兰新村的事迹,土生土长的班达马兰新村人周鸿辉与妻子陈美云联合创办了班庴(班达马兰新村故事馆),努力推广家乡特色。

周鸿辉在班厝内保留了许多70至80年代的老旧物,走入内缅怀点点滴滴的新村生活色彩。

周鸿辉的父亲是一名码头工人,他从小到大不觉得早上吃饭有什么奇怪,尤其是学校附近的芋头饭,是他上学前必光顾的早餐店。

直到他走出社会工作,才发现早上吃肉骨茶饭、鸡饭、芋头饭的现象,好像只出现在班村的早餐里,而且这些档口大都是凌晨5时就开始营业。

“相信是码头工人多的缘故,所以大家早餐都是吃肉和大米饭,以确保整天下来有体力干粗活,店家也早早开店做生意,喂饱这些工人的胃。”

新村从椰脚(Jalan Young)沿路张望,映入眼帘的是有一定岁月的招牌,肉骨茶、海鲜饭店、鸡饭店的招牌比比皆是,可见新村人的口味。

周鸿辉同样在班村与南港之间穿梭,度过快乐的童年,他的祖父祖母早年在南港戏院摆卖,成为他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。

“当时的巴生很兴旺,共有10间戏院,其中丽士和国泰戏院位于南港。”

他说,巴生有一间创办于1971年,由码头工人发起的新韵音乐社,致力于推广优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,培育村民业余爱好,经常在新村内演出。

周鸿辉

铁打师傅新村情

在班达马兰新村,不可不提的是许多村民都认识的铁打师傅何耀宗(77岁),他5岁那年随父母兄姐乘坐罗里到班村定居。

“我父亲是中国广东省深圳南来讨生的华侨,一家人在50年代前住在甘榜瓜哇山芭,靠养猪、种菜为生,那里只有2、3户人居住。”

在他的记忆中,英殖民政府当时一声令下,母亲就收拾了包袱带着一家大小到火车站附近,等着英政府安排的罗里把他们载往班村。

当时的班村渺无人烟,到处都是沼泥地。父亲安顿好一家人后,每天早上开闸后就走路到北港打散工,一天只能挣5毛钱;母亲则在家中照料孩子,养猪、喂鸡、种菜,帮补家用。

由于功课欠佳,何耀宗在小学5年级就辍学,帮家里养猪种菜。13岁那年,在姐夫的介绍下加入了武术团,开始学习扎马、蔡家拳和铁打。

“以前师傅们都是使唤人多,不会正儿八经地教,我前后换了好几个师傅,都是在一边偷瞄、记在脑中自己练习。”

何耀宗的铁打馆诊所,有一定岁月痕迹。(当今雪州图)

王室游客光顾

一直到发生513事件后,何耀宗才开始帮人治疗;并在中国开放后,报读北京中医师来马开办的课程,以获得一纸认证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育有四名儿女的何耀忠,其中两名儿子都在中国完成中医课程,如今在雪兰莪开诊悬壶济世。

何耀宗说,曾有一名华人带了一名充满贵气的马来人来治疗手痛,自己事后才知道对方竟是雪州王室成员;对方的夫人和儿子之后也曾来接受治疗。

何耀宗诊治过的大人物包括了前槟城总警长,以及不少外国人,令他在新村颇有名气。

何耀宗告诉记者当年的班村岁月。(当今雪州图)
新村老板屋,记载村民过去开耕新家园到落地生根的美好记忆。(当今雪州图)
班村小贩中心有各种地道美食。(当今雪州图)

 


Pengarang :